前几天和老婆大人就孩子上奥数班的问题发生了争执。
中国家长,至少我们这一代人的家长,总是把学习想象成一种很容易的事,一种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事。他们的口头禅是“你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就读点书……”,或者“我那时候要是有你这种条件,……”
你有我这种条件,咋了?你就能靠北大清华?!你做梦吧!
想来也能够理解,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基本上都在放羊,一般人就读个小学中学,根本没经历过高考,没有体验过那种“智商碾压”的无力感。
我一侄儿侄女,和爸妈关系特别“僵”。但说心里话,我是站在孩子这一边的。他爸妈的话,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你要好好学啊!”“听不懂的,你下课问一下老师嘛!”……说得好像孩子没好好学,不懂的问问老师就OK了一样。老师一堂课40分钟都在给你讲,你都没听懂!你下课问一下老师,老师就能给你讲懂了?!
我去!
我和老婆大人,就孩子上奥数班的问题,争执的核心也包括这一点。
奥数那玩意,你以为是你上个培训班就能学会的?孩子不是没去上过,去了一学期,跟不上啊!是,我可以在奥数班以外再给孩子家庭辅导。但人家奥数班天天专研这玩意的老师都没法让孩子理解,我一个“业余选手”,能行么?
我是没什么信心的。
我一门心思琢磨着怎么讲.NET CORE都已经一个头两个大了。
教育,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情。
就以奥数为例,国家三令五申,不鼓励搞这些东西。我觉得还是有其合理性的——什么阻止阶级流动的阴谋论一边爬去——因为这些奥数题,如果用方程式,也就分分钟的事。方程式初中就会学啊!与其学奥数,你还不如让孩子直接学高年级课程算了,比什么“画线段画圈圈”来解题要强多了呀,是不是?以我对数学初浅的认识,奥数班那些玩意儿,不是“正道”啊。
我也在知乎上看人家讲美国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如果你确实有数学方面的天赋,就给你加码,让你学更难更高级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可取的,关键是这个前提:你确实有数学方面的天赋。
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拔苗助长,能行么?
还有一个特别有欺骗性的说法:学总比不学好啊!我们也不期望他(孩子)成为什么什么家,只要他多少接受点熏陶……
这种说法,就典型的无视“机会成本”的思维。你一天只有24个小时,你这样学了2小时,就必然有一样要少学2小时啊!你学奥数的2小时是奥数班充话费送的么?
此外,就是无视孩子在“玩耍”中的学习效果。看不得孩子玩,觉得孩子玩就是在浪费生命。
其实,人的成长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这个话题太复杂了,有空再说。简单点,我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家长都在努力的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又一个的标标准准的“螺丝钉”。
在工业化时代,或许可以理解,以后到流水线上当工人嘛,又不需要个性。只需要守纪律有技能就OK了。但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了,等孩子们长大,可能都是AI时代了。重要的是什么?是个性,是创造性,要活得与众不同,要炫要酷,要真正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孩提时代的自由、玩耍,发自内心的快乐,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幻想,将是这一切美好的源泉。
我常常在想,把一个(现在是两个了)生命带到这人世间,作为家长的责任。
把他们抚养成人,除此以外呢?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以及配套的各种课外补习班?这就是教育的全部吗?没有这些,人生就没有价值了吗?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就是没办法得到这些东西,我们如何面对孩子?我们只能告诉他:你是个loser,你爸妈也是个loser?我们还能不能告诉孩子,这世上,还有其他宝贵的东西,值得拥有,值得珍惜,值得奋斗?……
唉!还是我弟弟的那句话,“自己这一辈子都还没活明白,怎么教孩子啊?”
最后,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段小对话。是在图书馆英语沙龙里一个老美问的:
“如果你是一个小孩,你是愿意一个有钱但是没什么时间陪你的爸爸呢,还是一个陪着你玩但没多少钱的爸爸?只能二选一,不能既有钱又有时间陪你!”
我们大概七八个人,仔细的想了又想,都愿意选“陪着我但没多少钱的爸爸”。
“But,……”一个中国女孩想说。
“Oh,my God!”这个老外一把捂住额头,身体向后一仰,“the biiiiiiiiig BUT……”
时隔多年,但他那痛苦的样子,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多快好省!前端后端,线上线下,名师精讲
更多了解 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