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一开始就说好了的:没有业务就没工资?”我很奇怪。
黄头发的女孩子脸一扭:“我们是每天都出去跑了的,这么热的天!不可能给你白干啊?”
“但我们早就约定好了的……”
“这是无效约定!”黄头发女孩嘴一瘪,“违法的,知道不?你自己去查一下《劳动法》,(里面)规定了最低工资没有?”
咦?我有点回不过神来,还和我讲起法律来了?把我给气乐了。
我整理了一下思路,身子往后面一躺,叹了口气:“你们进来的时候,是看到莫石的样子,我以为你们……”
“唉呀!我还不懂你那一套?杀鸡给猴看,是不是嘛?”
我又被抢白了。看着她一张口,就亮闪闪的一个舌环,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我好歹也待过好些家公司了,哪里有像你这种老板嘛!”她一脸的鄙夷,我的胸膛仿佛被擂了一拳。但不知道是哪里来的灵光一闪,让我居然忍住了愤怒,没有反驳,反而笑了笑:“你说说,我怎么啦?”
她有点楞,也放缓了一下语气:“公司什么都不管,只知道喊我们出去跑。我们怎么跑嘛?一点归属感都没有。其他公司,布个展设个点,我们跑了一天至少还有个落脚的地方。最不济每天早晚开个会,我们都还知道我们是在上班有个公司啊!你这样搞起,唉呀……我都说不出来……”
他想了想,微微叹了口气:“我们后来是偷了点懒。但人嘛,都是这个样子。我们也不想,是不是嘛?我们还不是想签单子拿提成,但你这样搞,我们根本看不到希望!”
后来我给了他们一人几百块钱,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觉得他们的话有价值。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话,居然是我创业两年里,来自员工的唯一的“逆耳忠言”。
《三国演义》里鲍国安演的曹操,眯着眼睛,斜睨着师勋,有一句台词我印象特别深:“我向来是闻过则喜”。闻过则喜,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太虚伪。但至少我,至少我自己觉得:如果有人能指出我的问题,我是真的高兴。或许是因为我还没有成功,所以还能保持谦逊;但我接触过很多在外人看来功成名就的老板,他们一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但很多影视作品里的老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而且这似乎也很符合大家的日常印象?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下意识的区分“上级”和“老板”。上级和老板有什么区别?老板是最后承担责任的人。所以只有股东,甚至是公司最大的股东,才是真正意思上的老板,公司垮了亏了,损失的是他的钱,他才是老板。
正因为如此,老板才会真正的有危机感,才会聚焦于问题的本质,而不在乎面子虚荣之类的东西。被人指责心里舒不舒服?肯定不舒服。但你转念一想,这样就有可能发现我的错误避免公司的损失,只要不傻,你自然会权衡。而且你会发现,这样的机会不多,敢于当面指出你问题的人太少太少,于是“问过则喜”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
后来黎叔说我创业最大的收获是“思维的转变”,不是从员工到管理者的转变,而是从员工到老板的转变。这是一种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完成的转变,不管他多有钱,职位有多高,管过多少人。“再小的老板也是老板,再大的职业经理人也是员工”,这是黎叔的原话。
有时候你可以从一些表面现象察觉出这两者的区别,比如职业经理人喜欢讲究排场,注意名片上的头衔,公司人越多越有成就感……但这不是问题的根本。
这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当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的时候,如何进行选择。99%的职业经理人会选择优先照顾自己的利益:无他,公司垮了,我换个老板而已。有退路的人和无路可退的人是不一样的。
我其实是被逼出来的。
有时候我就会想,如果这是黎叔的公司,我只是帮他管理,会是怎么样一个情形。“小样!跟我讲法律,教我怎么做人……滚!”拿起办公桌上的电话,“保安,撵人!”事情闹大了,我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怎么应付黎叔,要么用一套鬼话糊弄他,要么花点钱息事宁人。然后,才是反思这件事我应该吸取什么教训?怎么反思?公司管理还是太不规范了,这就缺法务部、市场部和安保部?流程上也有问题:新聘员工的合同,必须经法务部审核。市场部还是缺个真正有实力的总监,人力资源部应该加强招聘……
多快好省!前端后端,线上线下,名师精讲
更多了解 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