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编程,来源栈;先学习,再交钱
当前系列: 框架&架构 修改讲义

为什么需要分层?

广泛应用,比如7层网络协议

没有什么是分层不能解决的,如果分层还不能解决,就再分一层。

代码太多,需要组织:分层架构属于“纵向”组织。(组织代码/人手)

职责分离(单一职责),方便项目组织维护,甚至是重用。
典型的就是目前流行的“前后端分离”:
  1. 前端不需要懂C#/.NET/SQL……,后端不需要懂HTML/CSS/Javascript
  2. 后端的API可以被:桌面网页、手机网页、手机APP以及其他终端(UI)重复使用
其他作用:封装/统一协调/屏蔽细节……



经典三层架构

把企业由上到下应用分成:

  1. 展示层:UI (User Interface),和用户交互
  2. 业务层:BLL (Business Logic layer)
  3. 数据层:DAL (Data Access Layer),完成数据的持久化(增删改查)

所谓分层,就是将代码放置到不同的“层”中:

其关键点为:

  • 只允许上层调用下层,下层能调用上层
  • 只有“相邻层”之间才能交互,允许跨层交互

接下来以“注册”为例,我们梳理一下它包含的功能,各自应该放到哪一层:

UI层

应独立完成:
  • 呈现页面,接收用户输入
  • 验证用户输入是否有效(比如:不能为空,最小字符串长度等)
  • 注册成功后
    • 生成用户身份cookie/session
    • 跳转到“之前页面”

DAL层

应完成数据库相关操作:

  • 检查用户名是否重复,并将结果报告
  • 将用户名和密码存入数据库,并将用户Id(通过数据库自增生成)等信息返回

BLL层

一切OK,但BLL层呢?

有一种说法,BLL层“无事可做”是因为业务逻辑太简单,是这样吗?

我们扩展一下注册的功能,比如:注册成功之后,新注册用户和邀请人的帮帮币+10。你怎么设计业务逻辑?

你是不是又想到了UPDATE语句?在数据库里面更新当前用户和邀请人的帮帮币数量?

如果你一直是这种思路,那整个项目,除了UI,就是DAL,所有的业务逻辑本质上就是数据库的增删改查……我将其称之为:面向数据库编程

尤其是大量的使用存储过程,将更多的逻辑被封装到存储过程之后,BLL就完全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PS:你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或许就会发现,大多数项目就是面向数据库编程,真香!


领域驱动

Domain Design Driven,简称DDD,是解决薄BLL层的一剂良药。简单理解:

  • 忘掉(关系型)数据库,引入对象的仓库(repository)
  • 从BLL开始构思设计,引入充血模式的entity

Repository

即使学了关系型数据库,我们仍然像学Java/C#时一样,通过Repository保存/读取/删除各种对象,相信只要对象进了仓库,就可以持久化。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我们“面向对象”而不是“面向数据库”的思考。

至于repository怎么持久化这些对象,不是有ORM么?

#体会#:使用ORM工具,一不小心总是会产生额外的SELECT语句,为什么?因为ORM本来就是按repository模式设计和开发的,它的基本思路就是:

  • 取出一个对象
  • 修改这个对象
  • 将对象同步到数据库

对象不取出来,直接在数据库UPDATE,是“犯规”的。

#体会:EF中DbContext的注释说明

DbContext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Unit Of Work and Repository pattern

Entity

带有Id、需要被持久化(放到数据库)的类,构成了BLL的主体。(此外还包括没有Id的ValueType/Component、Helper等)

领域驱动,就可以简单理解成entity驱动。即:我们设计/开发一个功能时,首先想到的是:

  • 应该引入哪些entity、
  • 这些entity有什么状态和行为,
  • entity之间应该如何关联,
  • ……

仍然以注册功能为例:

  • 我们应该引入User(用户)和HelpCredit(帮帮点)两个entity
  • User和HelpCredit之间应该是1:n的关系(HelpCredit是用户帮帮点变换的记录)
  • User有Name和Password属性(状态),用Register()的方法(行为)
  • ……

至于如何把用户和帮帮币数据保存到数据库,那是对象持久化的问题,是repository做的事情,不用考虑……


DTO和充血模式

DTO(Data Transfer Object):用于数据传递的对象.

Entity肯定是DTO(将数据从BLL传到UI),但除此以外,它还能有其他作用么?

  • 贫血模式:Entity就只能存储数据,所以只能有属性,不能有方法。
  • 充血模式:Entity除了存储数据还应该实现业务逻辑,所以不光有属性,还要有方法。

我们选择主流的“充血”模式。

@想一想@:增删改查,和数据库交互……repository不是应该放在DAL层?

Repository不是DAL

很多同学会混淆Repoistory和DAL,因为他们的作用好像都一样?或者认为repository应归入DAL……

我们来看一下,如果Repository是/属于DAL

  • 它就应该由属于BLL的Entity调用……
  • 它就不能返回Entity,因为只能是BLL引用DAL,不能DAL(Rrepository)引用BLL(Entity)啊!

注意:DAL返回的不能是BLL的对象。@想一想@:那返回什么?只能是数据库结果集(JDBC:ResultSet / ADO.NET:DataReader)。

所以,Repository应该属于BLL。

ORM都超额完成了DAL的功能,^_^,更接近于Repository。

谁引用谁?

repository一定要引用entity,entity要不要引用repository呢?

PS:.NET中两个project之间不能相互引用,要想entity要不要引用repository,就只能把entity和repository放在同一个项目中。

让Entity能引用Repository,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比如一个user.Register()可以直接完成所有功能:

class User
{
    //包含对UserRepository的引用
    private 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
    public int HelpCredit;  //为了便于Java/C#通用,使用字段

    public void Register()
    {
        HelpCredit += 10;
        //直接完成User的持久化
        userRepository.Save(this);
    }
}

问题就是有点乱,上层调用的时候容易犯迷糊,Register()方法究竟有没有完成持久化?因为你很难保证entity的每一个方法都自动持久化的,一个功能的实现,可能需要调用多个方法,每个方法都持久化吗?不然,谁来持久化呢?

所以我们还是采用Entity被Repository引用的方案,这样上层调用的时候就知道,所有的enitity方法都不涉及持久化——持久化的事情自己做,而且可以一次性完成。

此外还有一些额外的好处:

  • Entity职责单一,符合“单一职责”的要求
  • 更换repository不影响entity
  • Entity不依赖于数据库,能够方便的被单元测试
  • ……

但是,这样Entity就不能再引用Repository,也可能给我们的开发带来不便。主要就是一个对象只能通过引用获得关联对象,当关联的是集合的时候,会造成性能压力(ORM会取出所有数据填充集合)


#总结#BLL层又被我们分成了两大类:

  1. Entity:负责实体对象间的交互(关系和数据的变更)
  2. Repository:负责将Entity持久化(存储到数据库)
经过综合权衡,我们:
  • Enity采用充血模式,尽可能多的包含业务逻辑
  • 只能Repository引用Entity,不能Entity引用Repository。


Service层

在UI和BLL之间引入,但这一层不是必须的,但还是有必要的,尤其是UI层是MVC的时候(Restful接口或WebApi本身也就是一种服务)

Service层主要的干活:

  1. 通过repository拿到相应的entity
  2. 在entity和(MVC的)Model之间映射
  3. 调用entity的相应方法修改entity的状态
  4. 持久化entity
  5. ……
class UserService
{        
    //包含对UserRepository的引用
    private 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

    //UI调用该方法,传入用户名和密码
    //public void Register(string name, string password)
    //通常使用Model做数据容器
    public void Register(RegisterModel model)
    {
        //伪代码,entity和Model间映射,类似于:
        //User user = new User { Name = model.name, Password = model.password };
        User user = Mapper.MapFrom(model);

        user.Register();
        userRepository.Save(user);
    }
}

entity和Model

有一些项目之间把BLL的entity当做MVC的Model用,这是有一些问题的(尤其是在MVC中):

因为Model是基于View组织的,而entity是基于业务逻辑组织的,两者之间并不能完全相符。

如果用entity直接做Model的话,常见的问题:

  • 一个View需要多个entity的组合,比如列表页需要entity的集合,
  • 一个View不需要一个entity的全部数据,比如登录页面只需要用户名和密码,不需要用户其他的属性,什么联系方式兴趣爱好之类的
  • Model的数据需要统计运算后获得,比如文章单页上赞和踩的数量
  • Model需要entity没有的属性,比如确认密码
  • ……

我们采用PerViewPerModel(一个页面一个Model)的模式,所以需要在Service层在entity和Model间进行一个映射(转换)。

Service接口

为了演示依赖注入的效果和作用,我们为所有Service抽象了接口,并提供两种实现:

  • ProdService:真正的引用entity和repository,操作数据库,能用于真实的生成(product)环境
  • MockService:一个假的、模拟(mock)的Service,直接返回一些假数据给UI层
这就是一种常见的解耦方法:依赖于抽象,而不是实现。
class MockUserService : IUserService
{
    public int Register(RegisterModel model)
    {
        if (model.name == "fg")
        {
            //用户名重复
        }
        return new Random().Next(100);
    }
}

这样做的作用是:假定UI层是一个开发团队,他们就可以不等待ProdService的实现,而利用MockService继续开发。

PS:这和前后端分离时前端mock是一样的道理


其他的好处还有:便于单元测试(避开数据库)制作数据

一图胜前言!接下来,讲一讲我们架构中要涉及的两个技术:


IoC

Inverse Of Control,控制反转,和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几乎是同一个意思。

多态:父类变量可以装子类对象。

class RegisterController
{
    private IUserService userService;

    public Action Input()
    {
        userService = new ProdService();    //或者
        //userService = new MockService();    

        userService.GetByName("fg");
    }
}

如上代码,userService究竟“装”哪一种对象,这个控制权由RegisterController本身决定,这就是控制没有反转,正常的代码。

问题:如果我想要从ProdService切换到MockService,就要去改源代码,到处改……能不能不修改Controller的代码,方便的实现切换呢?

引入容器

不再是直接new出一个对象,而是从一个容器(container)中获取:

public Action Input()
{
    userService = IoCContainer.GetUserService();   
class IoCContainer
{
    internal static IUserService GetUserService()
    {
        if (true)   //每次切换只需简单更改这里
        {
            return new ProdService();
        }
        else
        {
            return new MockService();
        }
    }
}

称谓之争

在实际开发中,这个容器不要我们自己写,只需要引入一些框架/类库就OK了。(Java中最流行的是Spring,C#是AutofacASP.NET Core自带的Service

使用的方式更进一步:

  • 构造函数中传参赋值
    public RegisterController(I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this.userService = userService;
    }
  • 属性(getter/setter)直接赋值
    public IUserService UserService{get;set;}
    public IUserService getUserService() {
    	return userService;
    }
    public void setUserService(I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this.userService = userService;
    }

所以大佬Martin Fowler说:

我想我们需要给这个模式起一个更能说明其特点的名字——“控制反转”这个名字太泛了,常常让人有些迷惑。与多位IoC 爱好者讨论之后,我们决定将这个模式叫做“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其实是一体两面:

  • IoC: 容器反向控制应用程序需要的对象。
  • DI: 应用程序依赖容器为其提供对象。

Scope

既然有了容器,我们就可以对要提供的对象进行更细微的控制,比如scope,(Web开发常用的)可以是:

  • singleton/application:整个项目/web服务器共有唯一的一个对象
  • session:一个session中使用同一个对象
  • request/scoped:一个HTTP请求使用同一个对象
  • transient:每次向容器请求就新生成并给予该新对象

所以容器做的事其实蛮多了,除了负责对象的生成,还要负责对象的销毁,即对象的整个生命周期。


AOP

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切面编程。百度百科你可能会疯掉,^_^)

举个栗子:一起帮里面很多页面都需要登录之后才能访问,所以需要检查用户的登录状态,你怎么办?在每一个页面访问之前都写一段代码/调用一个方法进行检查吗?

@想一想@:还有哪些类似的场景?请求前开启事务,结束后提交事务;日志;计数……

我们把程序中这些零碎但又反复使用的模块视为一个一个的切面以某种自动化的方式,把切面织入到核心逻辑中:这就是面向切面编程。

再大白话一点:能够不改变程序的核心逻辑代码,但在它运行中的某些时间节点,插入一些额外的代码。

  • JavaWeb:Spring
  • ASP.NET:管道中间件(middle mare)和过滤器(filter)

@想一想@:底层实现的工具是什么?反射和代理模式


ConnectionPerRequest

让每一次Http请求(或独立Action)都使用而且只使用同一个DbConnection/DbContext(EF)/session(Hibernate)!

—— 这就是 Context Per Request 模式。

带来的好处

提高性能

呈现一个完整的页面,可能会有很多次的数据库操作。以“内容列表页”为例,想一想:

  • 导航栏LogonStatus:查找当前用户+更新帮帮豆(可能)
  • 列表:获得当前页的Problem
  • 分页:获得Problem总数
  • 右侧widget:……

每一次查找,都要使用一次数据库链接,消耗性能。能不能每一个Request请求,都只使用一个数据库链接?在接受到HTTP请求时打开连接,在HTTP请求结束时关闭连接?

减少了DbContext的生成:以前一次Http请求,可能需要new好几个DbContext的,现在一次就OK了。

当然,这样每一个DbConext占用的时间会更长,好在Web项目中每一次Http请求消耗的时间都不会太长,所以通常这都不是一个问题。

在Request层面实现 Unit of Work

几乎所有的Http请求,天然要求“事务”属性。比如用户在文章发布页面点击发布按钮,当然是希望和文章发布相关的所有业务逻辑(比如扣帮帮币加帮帮点生成消息等等)都实现,不可能文章发布失败但帮帮币给扣掉了啥的……  Context Per Request 就能够:

  1. 在Context生成的时候,启动事务
  2. 在Request结束的时候,提交/回滚事务
@想一想@:如果一个HttpRequest只是进行查询,放到事务里面会影响性能么?
SELECT * 
BEGIN TRAN
SELECT *
COMMIT
是一样的么?


DbFactory

@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么一个事先规划好的、已经被填充合适数据的数据库

  • 做登陆功能之前你先要做注册(功能)一次,做文章的单元/分页你就要先做文章发布,做……就要先做……:开发顺序受限
  • 需要手工造很多数据:比如分页、每页10条数据,一排最多10页,为了完整的调试/测试,你至少得发布100篇以上的文章……
  • 有些数据没法/很难用手工制作:比如发布时间,由界面输入发布,发布时间就是当前时间,没法指定
  • ……

混乱的数据库,会:

  • 崩溃系统
  • 隐藏bug
  • 让开发和测试变得异常困难
更关键的问题:测试人员怎么办?测试用例怎么写?每一次测试也要测试人员做数据?(会死人的!)

#体会#一个控的开发/测试用数据库至关重要!

反正都要“做”数据,干嘛不把数据做得更规范更漂亮一些呢?

面向对象 vs 数据库?

有的同学会觉得,做数据嘛,那就写SQL脚本……:这就是“面向数据库”!

更好的办法还是要“面向对象”,借用BLL层的entity和repository:

  • 首先当然是可以重用
  • 数据之间是有业务逻辑关联关系的,比如一个新用户注册,他和他的邀请人都会获得积分奖励、生成消息通知……这些都是在User entity的Register()方法中实现的。new一个User,调用User.Register()方法,并用repository保存,就会生成相应的数据;而如果抛开这些纯用sql插入的话,自己想想……^_^

@想一想@:可不可以模拟UI层调用SRV呢?这取决于SRV和UI层的耦合度有多高。生成数据库的项目DbFactory通常都是控制台项目,如果SRV层中


BLL还是SRV?

理论上,模拟UI层调用SRV,是一个可选项。但是:

  • 因为CurrentUser/Context Per Request的缘故,我们在SRV中引入了HttpContext相关的内容,Console项目操起起来不方便
  • 获取/模拟某些UI层的传值(比如UserId/ArticleId等)并不容易
所以我们选择调用BLL层完成相关操作。


剧本

为了有效的构建/管理这些数据,我们需要构思一系列的、用户使用系统的场景,并做好书面记录。我将其称之为剧本

内容大概类似:

第一天

  1. 张三和王五注册
  2. 张三发布了一篇文章:源栈培训:ASP.NET-7:Web账户安全
  3. 王五发布了一个求助:手动导入jar包,运行报错的问题
  4. 王五评论了张三的文章:66666

第二天

  1. 李四使用张三的邀请码注册,并激活了Email
  2. 李四求督促:一起帮的feature和bug
  3. 王五捡到了李四掉落的帮帮币:2枚
  4. 李四给王五发私信:还我的帮帮币!o(╥﹏╥)o
  5. ……

以后无论是开发还是测试人员,都可以通过查看剧本,迅速而且直观的知道当前(开发/测试)系统中的数据构成。


艺术,还是科学?

早些年,我倾向于认为架构是一种科学,它有一些原则或者规律,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进行学习;

现在,我倾向于认为架构是一种艺术,架构的好坏要靠我们去感觉,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模仿;

架构其实是在做一种取舍:

  • 在性能、安全和可维护性之间;
  • 在前期投入和未来收益之间;
  • 在自由和约束之间;
  • ……

所以,没有银弹,只有“因地制宜”。



分层的问题

  • 代码量增加,违背了KISS原则(Keep It Stupid Simple)
  • 层与层之间的沟通成本
  • 底层的改动可能向上层传递



微服务

这个概念这几年非常的火……

首先理解服务

比如项目中使用了两种语言:一些模块用Java开发,一些模块用C#开发;现在我们想在这些模块中实现互相调用,即Java模块调用C#模块,可不可行?

在内存间通信是不可能的啦,但有一种办法:使用网络通信。比如Java模块暴露一个url,只要我们访问这个url,Java模块就能予以响应:这样的Java模块是不是就像服务器一样?它对外提供的,就是一种服务

最早这种服务的使用只是为了解决不能/难以互相访问的模块之间的通信问题,但后来有人觉得好像所有模块都都这样部署也不错……?于是,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就被提出来了。

微服务就是微型服务,即:把大量的功能模块都主动的做成一个一个微型的服务。

利弊分析

好处:高度自治,野蛮生长。

想象一个项目小组,负责某个模块某个功能

  • 以前:必须使用既定的语言(比如Java),规定的技术(比如Hibernate),哪怕实现一个非常简单的功能,也要逐层逐层的调用……
  • 现在:彻底放飞自我,想用什么语言/技术就用什么语言/技术,你管我?!层不层的完全不存在,反正我给你提供一个服务就是了

但这样真的好吗?架构的本质就是纪律规范和约束,否则我干嘛要架构呢,大家一起嗨随便嗨不就OK了?

另外,微服务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大量额外的桩和mock模块。比如我开发一个模块(UI都没有),这个模块怎么被触发启动(需要桩或者测试用例)?我还要调用其他的模块,但其他模块完全可能还未实现或者有问题,怎么办(需要mock)?对其他架构而已,单元测试是一种增益(可有可无),对微服务而言,单元测试是一种标配!

PS:微服务的问题其实类似于前后端分离,但更为严重……以我十年老码农的经验来看,还是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docker

限制SOA及微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部署。

以前你的模块写好了,我代码(通过git/svn)拉下来就能跑,现在要用的模块,首先得部署起来!而部署,其实是很麻烦的,总是能在不经意间遇到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所以docker应运而生:

Docker是一个虚拟环境容器,可以将你的开发环境、代码、配置文件等一并打包到这个容器中,并发布和应用到任意平台中。

docker就是一个类似于虚拟机、但更轻量级的软件,它可以把一台电脑的开发/部署环境很轻松的拷贝到另一台电脑,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我的电脑上就能跑呀!”有了docker,我们都在docker环境里面跑。

PS:Java方向的同学学Linux的时候,可以直接用docker。



学习笔记
源栈学历
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作业

觉得很 ,不要忘记分享哟!

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加 QQ群:273534701

在当前系列 框架&架构 中继续学习:

多快好省!前端后端,线上线下,名师精讲

  • 先学习,后付费;
  • 不满意,不要钱。
  • 编程培训班,我就选源栈

更多了解 加:

QQ群:273534701

答疑解惑,远程debug……

B站 源栈-小九 的直播间

写代码要保持微笑 (๑•̀ㅂ•́)و✧

公众号:源栈一起帮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