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我读他们听,我选了一篇难度适中,比较有趣的小文章。事先做好准备,比如准确的发音、可能的生词怎么要用英语解释等等。果然,读的时候,他们就有听不懂的地方——但一开始的时候,遇到听不懂的地方,他们都不会打断我,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滥竽充数一样“混”过去。意识到这个情况,在我认为可能是难点的地方我都会停下来问一下他们,确保他们真的明白了,当然,大多数时候他们是不明白的,呵呵。于是试着重复、放慢语速;有可能听懂了,有可能还是听不懂。
听不懂的原因很多,如果是传统形式的英语角,我们就会把听不懂简单的归结于自己“听力不行”,因为我们不太愿意去反复的纠结于一个单词啥的。但在我们这种模式,我们就可以大胆的问,比如:
“sorry,you said ‘the company was still in the read……’,in what read? read what?”
吧啦吧啦一通解释之后,哦,原来是in the red。那么要么是说的人要么是听的人,read和red不分。发现了问题就好办了——其实也不好比,纠正口音太难太难,但总有了些进步不是?我很多发音问题就是这样发现的:比如把v发成w,heavy读成heawy;把θ发成s,比如think读成sink……回想起来,每次发现口音问题,都非常欢乐,就和之前移民中介公司的同事让我念“四十是四十,十四是十四”一样吧。
另外有意思的是用英语解释英语。如果事先没有做好准备的话,会憋得抓耳挠腮手舞足蹈,有时候还得离开座位做几个动作,逗得其他人哈哈大笑……
我们小组人不多,也一点都不洋气。每次还要掏张纸出来照着读,土鳖一样的。但慢慢的,其他所有的小组都消失了。然后,所有的外教都是我们的。老外也挺喜欢这种模式(其实他们没话找话说也挺累),对他们来说,又轻松又还有点深度,毕竟这文章是英美人写的。你想想,我们的英语水平大致就相当于英国美国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所以老外和我们交流,就类似于我们和六七岁的小孩聊天,是不是特别无聊?小孩好歹还天真童趣,我们这些老腊肉,咳咳……面目可憎还结结巴巴。后来和这些老外混熟了,他们直言不讳,来中国久了其实不怎么想和中国人闲聊的。尤其是那种“Where are you from?”开头的。
就这样,我们这个小组每周三次碰头,一直坚持到我离职,一年多的时间,风雨无阻。最后我离职的时候大家一起吃饭,依依惜别之际,回想过往,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我们究竟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恒心,毅力,严格自律?好像都没有,就这样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一路走了过来。
除了在公司学习,我还把上下班时间利用了起来。还是练听力,因为只能听:上海的地铁人挤人挤死人,没有位置给你捧本书的,用手机看小说打游戏都忒难。只能是傻站着,耳朵里可以挂个耳塞,我又不怎么喜欢听歌,那就只有听英语了。
听什么材料呢?我想起还在大学的时候,每天晚上抱着个收音机,收听伴随着“兹兹”噪音的VOA,但从来都没听懂过,都成了执念。这么多年过去了,感谢互联网,终于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完美音质的MP3和txt文本了,那就它吧。
怎么听呢?其实我尝试(其实是钻研)过好多种英语学习方法,但最后让我幡然醒悟的是娟儿的日语成绩。她学日语,从来没有什么学习方法,就是几本教材,偶尔老师发的几张A4纸夹在书里面,翻来覆去的看。我有时候都看不下去了,“你这个阅读量是不是太少了点?”不是应该什么精度泛读,看点日剧新闻啥的么?结果她考日语一级,西南片区第7名,吓死我了,我的老婆居然是学霸?!
没觉得她有语言天赋啊!也没见过她怎么刻苦学习啊?从大一开始就和我谈恋爱,又费精力又费时间的好吧?我仔细的想了又想,想了又想,想到了一点,她胆子小:课前一定会预习,因为老师会抽同学起来读;从来不敢逃课;课后的作业一定会想办法完成。说白了,就老掉牙的三点: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完成作业。然后,就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
这件事对我的震撼是强烈的,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我都不知道怎么来总结它,脚踏实地?大道至简?……
但这一次再练听力,我再没有任何花哨:每天早晚地铁里两个小时,听一段3-5分钟的VOA,反复的听,听不懂的听“清”。晚上回家再听写一遍,写不出来的单词就按发音写音标,写完模范原声读一遍,最后对照文本。就这样也一直坚持了一年多,耳机都听坏了好几个。到最后,VOA Standard English 我一天能听两条(7-10分钟),听不懂的部分基本上也看不懂——也就是说听力水平和阅读水平差不多了。
+++++++++++++++++
欢迎评论评价、传播分享,你的任何操作,都是我坚持的助力。
多快好省!前端后端,线上线下,名师精讲
更多了解 加: